第043章 守护
若只是一两个人还罢了,杀了便杀了,如此众多诸侯王都有错,揪着他们的错处不处置,谁能咽下这口气? 要是全处置了,难免让人生出刘彻要杀光诸侯的想法。·E\Z`小\说/网. ¨更*新*最′快. 这种时候,刘徽给刘彻出主意,先问:“父皇是想杀还是不想杀?” 没错,刘徽要确定一点,刘彻有杀人之心还是没有? 刘彻沉吟半刻,“触犯国法者,依律处置。否则大汉律法何存。” 哈哈哈,刘徽心里暗自乐了,自明了刘彻所言不虚。 “既如此,人证物证俱在,受苦受难的百姓,因为害怕没有人管,不远千里来到长安上诉,求父皇主持公道,父皇岂能视若不见?”刘徽顺口一提,刘彻脱口待要一句哪里来的百姓,话到嘴边顿住,瞬间张望向刘徽,瞅着刘徽目不转睛。 刘徽重重点头,“父皇难道不认为,针对不法之人,该给百姓们机会,好让他们能够有为自己争上一争,而不是只能任人宰割?朝廷在没有地方官员上报的情况下,对地方具体的情况一无所知。百姓过得好不好,是不是得到当官的庇护,朝廷应该想办法掌握情况。” 所言不虚! 刘彻捏紧手,明显在思考刘徽提议的可行性。 司法监督以及允许上诉,好让各地方有监督的存在,一系列的章程。 刘徽想到后世的众多法子,比较想问问刘彻,要不要尝试一下? 事实证明,虽然刘彻实施的是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实际上这所谓的儒,内里是法。 唯有法家的理论和治国之道,是最符合刘彻所求的。 可是法家的旗号不能打出去。 别忘了秦因何而亡? 正是因为一力贯彻执行法家的政策,以至于引起天下不满。 披着儒家的皮,行的法家的事,刘彻之所以对董仲舒的提议赞不绝口,正因如此。 刘徽也十分赞同一些,以法治国。 就大汉实际的情况,其实法律如同虚设,毕竟爵位都可以抵法。 刘徽每每听说谁家的谁犯了什么事,因为祖上之功,因而一切从轻发落,就很想骂万恶的社会。 “若连诸侯国都不能因爵而免罪,日后父皇待要再想处置谁,他们都打不到借口提出反对意见。”刘徽把好处跟刘彻说清楚,主意她提出,要不要实施,全在刘彻。 “写个章程交上来,仔细些。所谓的监督,以及上诉的具体流程,越仔细越好。”刘彻思来想去,很难不心动。既然心动,于是让刘徽把这一章程整理出来,刘彻看完才能确定此事是否可行。 刘徽捏着小手,思量的是如何把事情办得更好为妥。 “不先小试一波吗?”刘徽觉得,凡事要是不试试,不能确定事情可行与否,实践永远是最好的证明。 刘彻扫过刘徽一眼,难免心动,“交给张汤去办。” 铁雄是有查案的本事,如何把案子办得合刘彻的心,还是让张汤来。 行,论起老练肯定是张汤的本事更好,刘徽完全不在意最后由谁来做成某些事,重点在于事情做好,以令官员受到限制,百姓得利。 刘彻等着刘徽的方案,不忘把刘徽的主意眼张汤一提。 张汤快速落实,很快,受诸侯折磨,生不如死的人都集聚在长安,跪在宫门前求刘彻为他们主持公道,他们都是大汉的子民,并非是诸侯的子民,皇帝不能看着他们受诸侯欺压,视若不见。 事实证明,只要剧本写得好。出演的人教上一教,还是非常可行的。 刘徽此时的监督机关-都察院,以及上访制度都顺势交出来,不意外,刘彻瞧得极为满意。?/天×禧?)小@{?说?网÷*÷ ?首×&:发2 虽说御史督查百官,可是一般盯的都是朝上的百官,并非是天下官员。 鞭长莫及,大汉的国土广阔,想要靠朝廷把全天下的官员都监督到位,绝无可能。 既然如此,何不考虑考虑别的办法,比如利用百姓,另设监督机构。 都察院什么的,允许百姓越级上告,就应运而生了? 刘彻一边看,心里是藏不住的高兴,这一套监察机构好啊,太好了!还有上诉。设登闻鼓于长安,若有蒙冤受屈者,可击鼓鸣冤。 同时,也要在地方州县内设鸣冤鼓。让百姓在地方都有冤可诉。 一套的流程,大方向有,小细节,刘徽才不会把小细节都全揽在身上。 要是什么事都干完了,还要底下的人干什么?